:: S I N O B A N K N O T E ::
 



繁體 简体 English

:: 问答集 > 历史 > 第三套人民币历史 (1962-1987) ::
 
第三套人民币从 1962 年 4 月 20 日发行 1960 年版枣红色 1 角券开始,到 1974 年1 月 5 日发行最後一张 1972 年版 5 角券止,经过 12 年时间,共发行 7 种面额、8 种原版、9 种票券。如果按冠号、印制工艺和钞纸的不同至少可细分为 24 种。

第三套人民币从 1955 年就开始组织调查,制定方案。1959 年 1 月 23 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第一次向国务院上报关於更换新版人民币的请示,2 月 14 日,又将新版人民币设计画稿的主题思想上报中央政治局各位领导审阅,周总理作了十分详细认真的批示,提出了很多意见。遵照周总理的批示,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後者现隶属清华大学)专家罗工柳、王式廓、周令钊、侯一民、陈若菊、邓澎等主持下,组成由印制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张作栋、石大振、贾鸿勋、刘延年、沈乃 等参加的设计绘制小组。经过美术专家和印制专业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反复修改,设计出了新方案。1959 年 6 月 6 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再次上报设计修改稿。这期间,除凹元券和 5 角券外,其他面额的票券设计方案均被批准并已陆续投人生产。10 元券因正背面图案及浮水印内容没有确定,其方案经反复修改,直至 1965 年 6 月 18 日才被中央批准,故年号也改成了"1965"年;5 角券因 1959 年周总理审批设计稿时提出"角券中是否用一个轻工业的"意见,也一直没有定稿,至 1972 年 7 月 24 日才上报设计稿样,7 月 26 日国务院批准,因此,票面年份也改成了"1972"年。第三套人民币上的汉字行名仍沿用马文蔚的隶书,但汉字面值改成了印刷宋体字。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设计图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组织吴彭越、鞠文俊、林文艺、刘国栋、赵亚云、苏席华、王雪林、高增基、贾绪丰、张永信等雕刻师们共同会战,充分发挥各自雕刻特长,手工雕刻与机器雕刻相结合,使第三套人民币的艺术性和防伪性更为突出,其代表性作品是吴彭越雕刻的 5 元券正面的炼钢工人和鞠文俊雕刻的 1 元券背面的天山放牧图。为高质量高速度地印制第三套人民币,及时满足市场流通需要,印制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沈永斌、李根绪、刘正祥、柳溥庆、陈彭年、鲍振增等和有关单位技术人员通力合作,突破了印制设备的技术难关,同时造出了我国自己的浮水印钞票纸,如空心五角星布币混合满版浮水印、国旗五角星满版浮水印和天安门固定浮水印,均由袁荣广和郑新臣设计雕刻。从此,结束了我国货币生产依赖外国的历史。

第三套人民币较第二套人民币又有新的特点:

一是主题思想鲜明,内容相互呼应,极富民族特色。两种原版的 1 角券正面均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图,只是一个是侧视图,一个是正视图,象徵文化教育新改革;2 角券正面为武汉长江大桥图,象徵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5 角券正面为纺织车间图,象徵发展轻工业。三种面额角券背面分别采用菊花、牡丹花、梅花、棉花等组成的图案,象徵社会主义文化、科学、艺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1 元券正面为女拖拉机手图,象徵农业为基础,背面的羊群象徵发展畜牧业;2 元券正面为车床工人图,象徵工业为主导;5 元券正面为炼钢工人图,象徵工业以钢为纲;2、5 元券背面的石油矿井和露天煤矿象徵发展能源工业;10 元券正面为"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图,象徵人民参政议政,当家做主人,背面以红色牡丹花和彩带衬托天安门,象徵伟大祖国的富强和团结。

二是进一步打破了边框式设计思想。我国旧式钞票的设计思想是封闭式的,图案全部被围在一个矩形花框内。在设计第二套人民币时,已经做了一些打破这种模式的尝试,改为上下边框,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做了更大胆的突破:主币取消了上边框,下边框也有较大变形,成为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角币除最初设计的枣红色 1 角券仍保留了变形的底边框外,全部取消了边框,成为开放式构图。这样,在较小的票面上显得画面开阔、深远。

三是色彩丰富。第二套人民币由於印刷技术所限,基本上是单色的,这样的票面既不够美观,也不利於防伪。第三套人民币的票面除了有一个基本色调外,还采用了多色印刷技术,这就使得画面色调活泼、丰富,又提高了防伪性能。

四是增设了壮文,调整了四种少数民族文字的排序和印制位置。第三套人民币在第二套人民币蒙、维、藏文的基础上,接受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建议增设了壮文,并重新按蒙、藏、维、壮顺序排列。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印制位置也根据票面图案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

五是缩小了票幅。1961 年 10 月 16 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报"缩小新版人民币票幅"的报告,主要原因是我国连续两年农业遭受自然灾害,为最大限度地节约原棉等纤维原料和胡麻油消耗,10 月 29 日获国务院批准。因此,第三套人民币各种面额票券均比第二套人民币同面额票券的票幅有一定比例的缩小,既便利了流通使用,又节约了印制费用。

六是画面设计和先进技术相结合。50 年代,国际印钞业已较多地使用了一些机雕、接线等新技术,在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中,由於美术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集体创作,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除主景工艺完全采用手雕外,面值文字的衬底花纹或花符图案多采用机雕技术。例如 10 元券面值衬底,则是利用机雕网状线与手工装饰相结合,形成向日葵花盘的效果。在其他票券面值衬底图案设计中,还使用了接线技术,大大提高了钞票的防假性能。

1980 年 4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受命於国务院开始发行 1980 年版 1 角、2 角、5 角、1 元、流通金属币,历时 7 年。该套硬币由於受到当时铜、镍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除 1981 年份的铸量较多外,其馀只进行了少量近似於象徵性的铸造和发行。

该套硬币正面图案(除本位币 1 元是长城外)辅币与 1955 年版类似,只是麦穗交叉处多一个齿轮和两条缠绕的丝带,面额用小写阿拉伯数字和大写汉字标明。国号是简化汉字。颜色因材质而不同。材质有铜锌合金、镍铜合金;颜色有金黄、镍白;反面图案皆为国徽。这套币尽管称作流通金属币,其实,并没有真正实行大规模流通,现在,这套币已完全进入收藏领域了。

第三套人民币是我国目前发行、流通时间第二长的一套人民币,於2000 年 7 月 1 日起停止在市场上流通。这套人民币以其主题思想鲜明、设计风格新颖、券别结构合理、主辅币品种齐全、印刷工艺先进并有较强的防伪性能等特点,在我国货币发行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收藏角度分析,是最有前景和潜力的一套人民币。

时间表
中华民国 (1911-1949,於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台湾於 1895 前
日据台湾 (1895-1945)
中华民国台湾 (1945-)
第一套人民币历史 (1947-1955)
第二套人民币历史 (1955-1964)
第三套人民币历史 (1962-1987)
第四套人民币历史 (1987-1999)
第五套人民币历史 (1999-)
台湾货币历史 之一 (-1945)
台湾货币历史 之二 (1945-)
旧台币的小故事
香港货币历史 (1859-)
澳门货币历史 (1905-)
大陈与其货币史 (1950-1955)
  

©©© 神州錢鈔 SinoBanknote 写信给站长 ©©©